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青年论坛

“两个结合”视域下的红旗渠精神

来源:顶端新闻 作者:朱佳 时间:2024-03-21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红旗渠精神是“两个结合”在中原大地的鲜活呈现,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党领导人民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从“两个结合”入手,深刻领会红旗渠精神的价值意蕴,不仅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永无止境的精神动力,还能够为实现强国目标提供富足的精神营养。

  一、红旗渠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凝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于指导实践。”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长期干旱缺水的困境,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孕育产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与生俱来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体现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马克思主义行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印证。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红旗渠精神突出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自古以来,林县就石厚土薄,水贵如油,干旱缺水始终是萦绕在林县人民面前挥之不去的梦魇,当年修建红旗渠,是中国共产党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老百姓做的一件大好事,蕴含了共产党人强烈的民生意识、民本情怀和民富追求。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县委以民心为大、以民生为重、以民苦为忧,谋划、决策并锲而不舍地推进修建红旗渠这项民生大事,始终坚持“修渠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最终实现了“喝令行山让开路,我带漳水把家还”的夙愿,书写下林县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一页不朽的篇章,孕育出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的红旗渠精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红旗渠的修缮、延伸、技改、治理等后续工程,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直贯彻始终。修建红旗渠时正值我国的特殊时期,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没有随波逐流,没有陷入“浮夸风”“共产风”的漩涡之中,亦没有“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疯狂盲动,不管是修建红旗渠的提议还是解决修建红旗渠中出现的问题,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尊重客观规律进行了完美地结合。正是由于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才有了今天的红旗渠。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为群众办实事生动实践的典范。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材料自己产,硬是在物质资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开凿出了这一人工天河。林县人民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无疑对红旗渠的修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内因固然起着主导的作用,外因的力量和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没有水源地山西平顺县人民的奉献和牺牲,没有相关单位的积极协调,没有众多部门的鼎力帮助,红旗渠断然不会完成。由此可见,红旗渠精神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辩证统一,恰是内外因双重因素的推动,才诞生了红旗渠,才铸就了红旗渠精神。

  因此,红旗渠精神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和表现,这一结合要求我们在当前的实践中对于红旗渠精神的弘扬不是简单的铭记和僵化的固守,而是要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面临的实际的结合和转化,才能更好地推动这一结合,使红旗渠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红旗渠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红旗渠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土壤。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将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结合起来,既承接了勤劳勇敢、吃苦节俭的优秀民族传统,又汇集了当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坚定信念和精神力量,由此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旗渠精神,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力量。

红旗渠精神“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内核,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和传统文化智慧光芒。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不负人民”的价值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尚书》主张“敬德保民”;孔子提出“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由此可见,民本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政治道德观念和政治价值取向。20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缺水这一影响林县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不忘初心使命的林县共产党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有机融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大的生命力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为红旗渠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

 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价值追求,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也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熏陶。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书斋学问,而是以现实问题和民众需求为指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真学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蕴含着不畏艰苦、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节。无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还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人生准则,亦或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都是这一精神基因在中国古代仁人志士身上的深刻印记。正是在这一精神基因的浸染下,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甚为简陋的工具,靠着每天6两粮食,奋战了10个春秋,建成了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指向具有天然的契合,这种契合价值在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红旗渠精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价值导向,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遵循“团结”“统一”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天下价值取向相契合。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浸染中,林县县委从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出发,作出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重大决策。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从领导到群众,从党员到团员,无论付出多少艰辛和牺牲,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怨无悔。就连死难者家属,也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讲条件,而是默默地走进施工队伍,继续战斗。正是这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铸就了伟大的红旗渠工程,也向世人宣示什么才是红旗渠精神。

  由此可见,红旗渠精神不仅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坚韧不拔、有志竟成”等价值观念,同时还凸显出自立、团结、奉献等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秀精神品格,铭刻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的深深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红旗渠精神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融通。

  三、“两个结合”视域下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对“四个自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红旗渠精神从来都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洞地飘在空中的理论,从“两个结合”深刻领会红旗渠精神的价值意蕴,就是要让红旗渠精神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进一步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注入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锚定“新时代”历史方位,在继承发展中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的产物,是党带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生动实践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人民立场、时代特征。红旗渠精神只有聚焦时代伟业,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有超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危、机”同生并存,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不可能中再创奇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发挥中原文化优势,在整合提升中弘扬。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红色资源。诞生在这里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共同构成了兼容并济、生生不息的中原人文精神,也是河南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只有将红旗渠精神与所根植的中原沃土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制定弘扬中原红色精神整体规划,努力形成弘扬中原人文精神“一盘棋”效应,让各种精神文化资源在联动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才能在整合提升中提高弘扬的效果。

遵循文化传播规律,在创新实践中弘扬。红旗渠工程浩大壮观,令人震撼;红旗渠精神内涵丰富,历久弥新。虽然红旗渠享誉国内外,其影响早已超越了工程本身,但是我们对红旗渠精神的研究与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相匹配。所以,新时代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要加大研究和宣传的力度,在“两个结合”的指导和引领下深入红旗渠精神实质的研究,充分挖掘其丰富价值,使这种永恒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永不褪色,为推动新时代的实践发展提供重要力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重要作用。

  专家名片

  朱佳|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三研究处副处长

来源:顶端新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