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方志研究

对年鉴融入社会开发利用的思考 ——品读中国精品年鉴的几点启发

来源: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作者:郭 威 时间:2023-04-28 分享: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属于信息密集型工具书。提高年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要求的工作任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年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很多困境。通过品读中国精品年鉴,学习精品年鉴所属地市的一些做法,从中受益匪浅,并得到一些启发,力求提出突破困境的思路和做法,努力开拓年鉴工作新局面。

  一、有益的借鉴

  中国精品年鉴《北京朝阳年鉴(2020)》的编纂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区志办(档案馆),近几年来,十分注重年鉴开发利用工作。通过打造精品年鉴,年鉴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明显提升。特别是中心工作,在记述年度大事要事中更加突出。例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之际,为全区各单位制作展览、宣传活动等提供年鉴资料近100余万字,图照300余幅。持续开展读鉴用鉴活动,在打造精品年鉴过程中,每年开展“读鉴用鉴”活动,让年鉴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三年来,向社会各界发放精品年鉴3000余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在打造精品年鉴中,注重装帧设计,以便更好地展示朝阳形象,提高年鉴的品味。封面设计集聚了行政区划简图、鸟巢、水立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社等地标性建筑,整体风格独特典雅。内页排版各种图、表、数交融,专题图照分类编排,采用跨页、叠印等设计,年鉴图文并茂,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图书。

  中国精品年鉴《连云港年鉴(2019)》的编纂单位——连云港市地方志办公室,2019年与连云港电视台合作制作影像大事记;2020年、2021年制作微信小程序,读者通过扫描小程序码,即可实现掌上阅读。同时,服务社会转型升级、大胆创新。自2018年起,编纂出版微缩版年鉴《掌上连云港》(后改为与市政府办公室合编《连云港概览》),设城市概览、年度聚焦、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旅游休闲、区县园区、创业投资七大板块,大幅缩减文字量,加大图片比例,采用双页图、全页图、半页图等,增强视觉冲击力,采用小32K“口袋书”尺寸,实现“一书在手、尽览市情”。该微缩版年鉴先后亮相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国际医药技术大会等活动,为推介讲好连云港故事、传播连云港声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政策的解读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第三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加强对社会修志的指导和管理,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努力开创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规划纲要》在主要任务(第10条)中明确指出: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对地方志资源的深加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群众需要。做好《中国地情报告》《中国方志发展报告》《中国年鉴发展报告》编纂工作。发挥地方志资源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地方志成果,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推动城乡方志文化建设,培育地方历史记忆。

  市级年鉴工作部门可以参照纲要提出的工作任务,编著市情报告、市情口袋书,更好地为党委政府等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为社会公众了解市情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尝试着编纂英文版年鉴,为整个区域对外宣传贡献力量。

  进入新时代,尤其在数字化背景之下,编修的地方志(包括年鉴)如何能更好地发挥社会效应?靠什么?要如何开展?这些问题应该进行深入地思考。

  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是全面系统记录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志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编修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方志。地方志有存史、资政、育人等方面的功能。从存史方面来说,地方志传承了中华民族文脉,而文脉延续至今,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从资政方面来说,在编纂地方志的过程中,通过总结、思考之前的经验,为当下提供借鉴;在育人方面,地方志是一本百科全书、生活工作之书,具有惩恶扬善、表彰风化的功能。同时,地方志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年鉴还是一种信息载体,以年为期,周而复始地提供新信息,并按自己的编排方式,筛选过滤,分门别类地加以安放,不仅容量大,而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整体性,使读者易览、易查、易用。年鉴信息的功能特征,主要有真实准确、迅速及时、超前预测、规律指南、全面系统。

  自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地方志工作逐步进入了从依法修志到依法治志的新阶段。站在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角度,需要在编纂地方志的过程中,加强对日常资料的收集整理,尤其是注重逐年编纂年鉴。特别是在数字化背景下,做好数据资料整理,这对于建立数字政府、数字城市都有着重要意义。除了编纂志书和年鉴,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地方志的开发利用。近年来,全国各地很多乡镇陆续建立起村史馆、乡情馆、乡愁馆,各行业各部门建立了音像资料室、档案资料室等。从音像资料室到视听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史料资源得以被重新开发利用。比如,通过对回忆、说唱等口述文化的资料整理,一些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好保存。在多媒体时代,一图胜千言。在整理地方志的过程中,通过年鉴收集,一些纸质资料通过多媒体形式出版。在年鉴中增加二维码,除了纸媒形式,还推出了有声读物,这些都是一种很好的资料保存方式。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

  年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观念问题。所谓的观念问题就是重编纂轻利用的观念,阻碍着年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入和有效开展。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也是人们增长知识、促进发展的唯一途径。没有社会实践的改造,闭门造车式的年鉴编纂不会走的太远。

  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年鉴编纂任务作出明确规定,而对年鉴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具体要求。对年鉴从业者而言,编纂年鉴是硬任务,是本职工作,而年鉴开发利用是软任务,不属自己的职责范围,形成了重编纂轻利用的传统观念。此外,片面的政绩观也导致人们对年鉴利用工作不够重视。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观念里,年鉴编纂工作容易出政绩,书籍出版了,摆在那里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还可以拿来评奖,获得荣誉;而年鉴利用工作比较虚,难以把握,工作付出努力了,工作成绩却很难显现。因此,开展年鉴开发利用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工作机制欠缺

  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主要是作为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因此,年鉴的开发利用需要由行政机制主导。当行政机制不够健全或者出现偏差时,年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例如,年鉴的开发利用没有纳入考核范围,缺乏刚性约束机制,各地年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的进度、效果参差不齐。同时,常态化工作机制没有建立,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没有配置到位,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够,随意性太大。

  (三)宣传力度不够

  在年鉴宣传方面,各地几乎没有开展什么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年鉴利用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习惯于按经验办事,工作开拓性不强。年鉴工作已经开展了近30年,形成了固有的工作模式,自认为社会公众对年鉴都非常了解,或属于正常分内之事,不需要再做什么宣传。事实上,年鉴的社会知晓率并不高,公众读鉴用鉴的氛围没有形成,影响了年鉴的开发利用。

  (四)实现路径单一

  年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在实现路径方面存在思路狭窄、手段单一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对于年鉴只注重编纂,止步于发行,在促进年鉴更广泛的利用上没有下功夫,没有尝试开创性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年鉴资源的挖掘和深加工上,除了调整篇目、增设特色栏目、编纂英文目录外,未能探索出其他更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四、几点思考

  要推动年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扎实开展、取得突破,必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以下问题。

  (一)年鉴编纂与开发利用并重

  更新观念,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把年鉴开发利用和年鉴编纂质量上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考量和谋划。年鉴产品的生产耗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如果没人利用或者利用水平不高,就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尤其年鉴工作部门要树立编纂与利用并重的观点,切实把年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中,置于五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之中,认真谋划,加大工作力度。

  (二)倡导全行业编纂年鉴

  目前,我国有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纳入了政府规划,个别部门和行业出版有零星年鉴,但远远不够。随着乡镇村志的启动和推进,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也可以尝试着编纂年鉴。从上至下,各级部门若是倡导全行业编纂年鉴,提升全行业自觉存史、资政、育人的文化氛围,那么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土壤滋养中,各地年鉴的编纂和应用必将出现多元化的丰富发展趋势。诸如文字、数字、图像、视频、智能等手段和形式必将融入各类年鉴的编纂之中。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三)广泛吸纳人才

  要在年鉴资源开发利用上有所作为,必须采取灵活措施解决人员短缺、能力不足的问题。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任何事情有再美好的愿景,如果没有人去操作、落实,只能是水中观花。要逐步解决有人干事、有合适的人干事的问题。在编制配备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借助社会力量解决问题。可以聘请人员,把工作经验丰富、身体状态良好的退休干部返聘回来,或者进行课题发包,把年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转化为具体项目发包给有能力、有意愿承担的社会专业人士。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在我国年鉴被当作公共产品来提供时,年鉴的开发利用不受市场机制调控。因此,年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想要有效开展,只能在现有的行政框架内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来实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把年鉴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刚性考核范畴,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工作开展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年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同时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给予保障,确保年鉴开发利用工作有效有序开展。

  (五)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抓好年鉴的开发利用工作,宣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信息化时代,每天人们接收的信息量很大,更新速度也很快。因此,年鉴利用工作要想做得好,加强宣传是必由之路。年鉴的宣传工作不仅要利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召开发布会、刊发评介文章,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善于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利用互联网、开设微信公众号等,形成全媒体宣传的格局,推动形成全社会读鉴用鉴的浓厚氛围。各级年鉴编纂部门要加大发行工作力度,扩大发行范围。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传播范围,提升群众获取资料的便捷性。

  (作者单位:新乡市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室)


责任编辑: